您好,欢迎访问高安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

用户登录 注册
管理员登录

服务热线

19970159803

扫码立即沟通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抓住两个“要害”夯实粮安根基

粮为政首,地为粮基;粮安天下,种铸基石。今年,全国各地着力抓好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措施硬、办法实,为粮食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我国将建设完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工作全面展开,退化耕地治理和黑土地保护成效明显。种业振兴行动步入关键推进阶段,立足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和市场净化五大行动,扎实推进基础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望天田”变成“高产田”,“见旱不见灾”

今年,湖北、江西、四川等12个省(市)7月以来经历了罕见的高温少雨天气,而这段时间正是南方地区部分中稻抽穗扬花、西南地区部分夏玉米抽雄吐丝的关键时期。

面对旱情,长期坚持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我国南方地区大约89%的中稻和95%以上的双季晚稻提供了灌溉条件,让很多受旱地区“见旱不见灾”,为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在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截至目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9.16万亩,配套完善的农田灌排设施解了今年夏秋的“燃眉之急”,项目共建成陂坝39座、斗渠20870米、农渠12904米、农沟7510米,建成蓄水池3座、提灌站2座。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越来越多的“望天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田”。10月1日,农业农村部组建后牵头修订的第一个农田建设领域重要国家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正式实施。修订后的标准,充分考虑区域特点,统筹农田工程建设和质量建设,坚持科学布局、分类施策,目标导向、良田粮用,生态理念、注重质量等原则,为切实有效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全面提升耕地质量提供了科学适用的技术支撑。

今年末,我国将建设完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全国近8成的粮食就产自这些“高产田”。

“截至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明显,在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抗灾减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功不可没。10亿亩高标准农田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支撑全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接下来,我们将按照提出的要求,逐步把全国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同时,择优支持一批工作基础好、建设潜力大、粮食产量高的地区,开展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率先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打造出一批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粮食产能核心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为土壤全面体检,因地制宜提升耕地质量

今年1月2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时隔43年,我国再次对全国土壤进行“全面体检”。摸清土壤家底,意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提升耕地质量的前提。

“本次土壤普查对象为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普查将用4年时间,全面查清我国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土壤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真实准确掌握土壤质量、性状和利用状况等基础数据,提升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为守住耕地红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作为土壤三普工作的第一年,普查试点工作已经在全国88个试点县展开,各地抓住秋收冬种窗口期加紧外业采样工作。截至11月底,88个土壤普查试点县已完成表层样点和剖面样点外业调查采样工作;198个重点区域盐碱地调查县已完成外业调查采样任务的82%,其中盐碱荒(草)地的外业调查采样任务已全部完成。

在体检的同时,耕地保护也在同步开展。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正式施行,这是世界上唯一一部在国家层面制定的以保护黑土地为主题的法律。该法坚持长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定位,针对东北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等十分突出的退化问题,明确特殊保护和综合治理、系统修复等制度措施,把行之有效的黑土地保护政策转化为法律规定。

除了保护,还要改良治理。在安徽省舒城县,通过县域土壤特性与农作习惯结合,近些年逐步形成了适合水稻-小麦/油菜轮作区域的“秸秆还田+土壤调理剂+有机肥”酸化耕地治理综合技术模式和适合单季稻-冬闲田区域的“秸秆还田+绿肥+钙镁磷肥”酸化耕地治理综合技术模式。

2020年以来,农业农村部连续3年印发做好退化耕地治理工作的通知,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开展退化耕地治理试点,3年累计开展酸化耕地治理试验示范600万亩次,盐碱耕地治理试验示范240万亩次。  

打牢种业基础,守护安全底线

自新一轮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全面启动以来,已过去一年多时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成效实在。

“新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已达到11.8万份,比原计划数超出近2万份,已向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移交11.3万份。”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即将收尾,下一步将开展资源精准鉴定,重点围绕高产优质、抗病抗旱、短生育期、耐盐碱等开展优异基因挖掘。

畜禽资源普查结果同样令人欣喜。据统计,畜禽资源普查覆盖了全国62万个行政村,已发现新资源21个,特别是摸清了青藏高原畜禽遗传资源家底,填补了前两次调查的空白。

为实现种质资源的安全保存,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圃、场)目前已增加到381个,建成了国际一流的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和海洋渔业种质资源库,可满足今后50年长期安全保存需要。

种质资源保护是基础,供种安全是底线。今年,为落实稳粮扩油及重要农产品保供要求,我国开展了新一轮国家级制种基地认定,总数达到216个,实现了粮棉油糖果菜茶等作物全覆盖。

为加强制种基地建设,财政部下达20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支持112个制种大县与优势企业结合共建。“新一轮奖励政策实施以来,我们对160个村60万亩基地进行优化配置,积极鼓励国家阵型企业与基地、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甘肃省甘州区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目前正统筹各方资金建设张掖国家种子产业园,投入使用后生产加工、销售能力将达到5亿公斤/年。

保障粮食安全,离不开生产用种的保障。今年,按照“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菜”总体部署,相关管理部门加强种情监测,开展供需调度和种子余缺调剂,全面满足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用种需求。同时,紧抓救灾备荒种子储备任务落实及动用,有力保障了农业生产供种安全。  

扶持骨干力量,激励原始创新

今年,创新攻关仍是种业发展的主旋律。涵盖粮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等多领域,新一轮国家育种联合攻关正式启动实施。面向生产急迫需求,各有关部门正集聚资源加快筛选培育短生育期冬油菜、再生稻、耐盐碱作物品种,加强产业急需品种攻关和示范推广。

在畜禽种业领域,作为10余年协同创新的重要成果,白羽肉鸡新品种推广应用在今年取得了可喜成绩。随着种源“腾笼换鸟”,目前我国3个自主品种市场占有率达到15%,可以说打破了国外种源垄断。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的骨干力量。今年,农业农村部遴选了69家农作物、86家畜禽、121家水产种业企业,构建“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国家种业企业阵型,特别建立“一对一”联系机制,帮助解决知识产权保护、基地建设等困难。

多家银行加强与重点企业对接支持,其中,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021年以来累计投放种业全产业链贷款380多亿元,中国农业银行种业领域贷款余额226亿元,较年初增加71亿元,并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高效精准的金融服务。

想要激发原始创新活力,保护知识产权是基础保障。为此,农业农村部持续开展全国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并加快推出新一轮重要举措——今年3月,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正式实施;全国农作物品种DNA指纹库公共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启动了为期一年的绿色通道和联合体试验专项整治,取消了一批不合格试验主体资格、撤销了一批问题审定品种,开展向日葵、黄瓜、甜瓜登记品种清理;联合公检法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保护种业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营造种业振兴良好环境的指导意见》,推动最高法出台涉种刑事审判指导文件,切实加大种业侵权案件的惩治力度。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着重解决好农业生产对优良品种的急迫需求,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供种业支撑。